南半球的曆法研究


前言

由於地球軸心斜向23.5度,繞太陽呈橢圓形的軌跡運轉,依太陽照射於地球表面的角度,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也造成南北半球的季節時序相差半年;南北半球各季節應景現象不相同,如以北半球現行的曆法運用於南半球,無論在命理分析、婚喪喜慶擇日、或其他五術文化研究,必定無法得到準確的資訊。


本學會多年來專於南半球有關的五術研究,為了讓中華五術文化在南半球有正確的永續發展,及從事相關業務服務者,有精準的資訊依據可循,義不容辭投入南半球的曆法研究。2007年第十回世界易經大會,筆者以此為題發表相關論文,由於尚在初期研究階段,論文重點在於曆法的制定過程,資訊蒐集印證等的原則思考問題。今年本學會已完成了南半球萬年曆的編輯,茲將相關天文資訊依據、研究思考分析原則、及與北半球原有萬年曆的比較,完整的論文說明如下,並祈各界易學賢達先進雅正。


制定的緣由

中華五術文化的曆法,源自黃帝時代所創的天干地支,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歷代都是運用國家資源,家族世襲或師徒薪傳,觀測記錄制定和修正,至現代高科技精密儀器衛星觀測,無論太陽曆及節氣交換,或是太陰曆的朔望兩弦,都已達計分計秒的精準。


唯現時五術界通行的曆法,多以北半球東經120度,中原標準時區的觀測所制定,也以該時區的標準時間為主,表面看來,只要調整各地的時差問題,該曆法通行運用於全世界,並無太大的疑義。但是地球運行於黃道上,南北半球受太陽的照射角度不同,無論很明顯產生二十四節氣所代表的陰陽五行,與實際季節現象無法配合,尤其冬寒夏暑冷熱,五行水火屬性問題最為明顯。


南半球的文化發展較晚,以南半球較具代表性的澳大利亞為例,文化歷史的記載不過三百年,中華五術文化的傳入與運用,更是近三五十年才有的事,無論在易經八卦、風水命理、曆法擇日等各方面,仍以北半球現有的資訊全盤運用,很少人花時間和精神,去深入的瞭解檢討研究,或有也僅限於皮毛的認知,無法達到整體合理的詮釋。


以往天文科技資訊不足,曆法的制定是以長期的觀測天象,經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記錄統計,並依觀測的天星運行規則,不斷修正而得的成果,這是極無聊又耗時的工作。研究及制定南半球的曆法,必需改變已有數千年歷史,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觀念,除了時間精神和金錢的耗費,研究成果又必定備受爭議,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自然沒有人願意或足夠耐心去承擔。


近代天文科技資訊發達,七政四餘天星運行的軌跡和週期,任何時日任何地點,天星所在的位置角度和距離,都可藉由天文儀器及衛星觀測,獲得更準確詳細的資訊;再配合曆法的天星程式計算,獲得某特定經度緯度點,七政四餘天星所在的黃道宮度,即可準確計算出朔望兩弦,及節氣交換的日時點;以現代的科技資訊,只要有心奉獻和付出,個人工作室或小團隊即可完成。


相關的天文資訊

本學會既專於南半球相關的五術研究,一方面為了中華五術文化在南半球的永續發展,儘早有正確精準的資訊依據可循,另方面為興趣及責任感的驅使,歷經多年的天文科學資訊蒐集、察訪諮詢、假設印證,最後由雪梨天文台的網站資訊,配合天星孤角圖程式設計,而完成了南半球的萬年曆。


依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跡中,繞行於橢圓形的兩個最遠端時,即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和夏至,依天文及氣象資訊統計,是一年中日夜長短差距最大的日子,也是南北半球最明顯且極端不同的兩個日時點;依此原則做假設:北半球的冬至正好是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夏至正好是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的春分正好是南半球的秋分,北半球的秋分正好是南半球的春分,並依北半球原有曆法節氣的名稱和涵義,配合季節時序予以合理的定位。


有關天文方面的資訊,係由Solar System Live雪梨天文台所得,雪梨天文台位於東經151度,東十時區,南緯33度,日心測量點為南緯90度,(北半球的日心測量點大多為北緯90度)。依某特定年月日時點,Solar System Live顯示地球、月球及五大行星,與太陽間相關位置的各種資訊,再由天星孤角圖程式精密設計,由該特定年月日時點,往前往後逐年逐月逐日,計算出七政四餘十二宮度、及二十八宿度,顯示在黃道上的宮度分秒等數據資訊。


依此天星程式的數據資訊,可顯示南半球的太陽曆、太陰曆、及節氣曆等三者並列的曆法,提供萬年曆的編印,及編寫南半球擇日通書通勝的基礎依據。茲依三種曆法的數據資訊,與北半球現有的曆法做印證比較,準確度及各思考問題分析如後。


相關資訊的檢討比較

  1. 太陽曆方面:
  2. 太陽曆是目前世界通行的曆法,並以西元年為基準,依地球繞太陽的週期365日5時48分46秒計算,每逢4的倍數的西元年為潤年,但每100年則少潤一次,每400年則又恢復為潤年,也就是每400年有97年為潤年;這是變化最少最容易記憶的的曆法,將六十甲子的天干地支,配入太陽曆中也最單純,現完成南半球的曆法也相同,且與此規則完全符合。


  3. 太陰曆部份:
  4. 太陰曆的重點在潤月,及每月朔望兩弦的時間點;月球繞地球運轉,造成朔望日的一個循環,約29.515日為一個陰曆月,故陰曆月為29日或30日。太陰曆與太陽曆每年的日數差,約每2~3年會有一個潤月來調整,整體計算為每120年潤45個月,但那一年或那個月為潤月,則並無規則可循。


    依現在完成的南半球曆法,與北半球的曆法比較,此規則及實際的潤月也完全吻合;每個月朔望兩弦的時間點,經與台北和雪梨兩地的天文台資訊比較,扣除兩地的時差,約有七成為完全相同,而不同的月份則約相差2~3分鐘。另由於雪梨和中原時區有2小時的時差,如中原時區交朔日在晚上十點以後,雪梨地區則為第二天的凌晨,而造成陰曆月的朔望日,為陽曆的不同日;依現在完成的南半球曆法,自1931至2030年的一百年間,有37個陰曆月的初一,為陽曆的不同日,其中更有8年的春節為不同日。


    但為了避免造成無謂困擾,2008年以前的不同日,都修正為與北半球的相同日期;2008年以後的不同日,則依實際日期列出,提供準確的資訊供參,例如:2011年3月、2012年3月、2014年8月、2015年5月和7月、2016年1月(春節)、2017年2月、2019年11月、2020年2月、2026年9月、2027年1月(春節)、2028年1月(春節)、2029年6月和11月、2030年4月等15個月,其中還有3年的春節為陽曆不同日。


  5. 節氣曆部份:
  6. 節氣月的重點,在於二十四節氣交換的日時分,依現在完成的南半球曆法,與北半球現有曆法做比較,並扣除兩地的時差,則有若干的差距。大抵愈接近冬至和夏至的節氣,其交換的日時分差距愈少,數分鐘或一二十分鐘;反之,愈接近春分和秋分的節氣,其交換的日時分差距則愈大,數十分鐘至一二小時。但整體而言,其差距多數仍在同一時辰內,最多也僅一個時辰的差別。


    節氣曆中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各有因季節時令自然景象,也有易經僻卦所代表的涵義,傳統曆法使用已經數千年,五術研究者亦多耳熟能詳。故現在完成的南半球曆法,除了做季節月份相差半年的調整以外,仍延用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以免混淆或另定新名稱產生的誤解。茲將南北半球相同的月日時段,各節氣名稱的互換列表如下:


    陽曆月日

    北半球節

    北半球氣


    南半球

    南半球

    2月4.5日

    立春

    雨水


    立秋

    處暑

    3月5.6日

    驚蟄

    春分


    白露

    秋分

    4月4.5日

    清明

    穀雨


    寒露

    霜降

    5月5.6日

    立夏

    小滿


    立冬

    小雪

    6月5.6日

    芒種

    夏至


    大雪

    冬至

    7月6.7日

    小暑

    大暑


    小寒

    大寒

    8月7.8日

    立秋

    處暑


    立春

    雨水

    9月7.8日

    白露

    秋分


    驚蟄

    春分

    10月8.9日

    寒露

    霜降


    清明

    穀雨

    11月7.8日

    立冬

    小雪


    立夏

    小滿

    12月6.7日

    大雪

    冬至


    芒種

    夏至

    1月5.6日

    小寒

    大寒


    小暑

    大暑


    北半球曆法的另一個規則,由冬至日到清明日為105天,是由仲冬到春末的三個半月,為地球運行於近日點的階段,每個節氣月約為29~30日;但由夏至到寒露,為地球運行於遠日點的階段,每個節氣月約為30~31日,同樣是三個半月卻有109天。現在完成的南半球曆法,則無法依此規則調整,而按當時段地球運行在黃道上實際的宮度分秒,定節氣的交換日時點。


曆法的檢討與發展

曆法是五術文化研究的基本工具,例如八字命理、紫微斗數、西洋星相、奇門盾甲、擇日學等,都必需以曆法為基準。現在南半球曆法雖然完成了,本學會仍需定期依天文台的資訊,每年或每若干年以天星程式再檢討修正,隨時維持曆法的精準度;另如有新的天文相關資訊,也會隨時做補充和更新。


本學會南半球曆法的完成,除感謝天星孤角圖程式大師黃郡先生,在百忙中協助設計程式;另學會也將再委託黃先生,繼續協助設計南半球的擇日通書程式,預計將於三年內完成,屆時南半球的婚喪喜慶的擇日,將有合理準確的行事準則和資訊可循,敬請期待。



大洋洲風水研究學會 會長

陳炎枝 謹識 於布里斯本2008年7月